首页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八首醒脑的哲理古诗,读完清醒半辈子。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13 08:20:21    

01

《小松》

唐代·杜荀鹤

自小刺头深草里,而今渐觉出蓬蒿。

时人不识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。

《小松》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。杜荀鹤出身寒微,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,但由于“帝里无相识”(《辞九江李郎中入关》),以至屡试不中,报国无门,一生潦倒,就如埋没深草里的“小松”。这首诗借松写人,托物讽喻,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,耐人寻味。诗中对小松的描写,精炼传神,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,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。

“自小刺头深草里”——小松刚出土,的确小得可怜,路边野草都比它高,以至被掩没在“深草里”。但它虽小而并不弱,在“深草”的包围中,它不低头,而是“刺头”——那长满松针的头,又直又硬,一个劲地向上冲刺,锐不可当。一个“刺”字,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;它的“小”,只是暂时的,相对的,随着时间的推进,它必然由小转大。

“而今渐觉出蓬蒿”,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,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;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。这个“出”字用得精当,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、发展变化的情景,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。

“时人不识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” ,这里连说两个“凌云”,前一个指小松,后一个指大松。大松“凌云”,已成事实,称赞它高,并不说明有眼力,也无多大意义。小松尚幼小,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,如能识别出它就是“凌云木”,而加以爱护、培养,那才是有识见,才有意义。

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“识”字,故诗人感叹道:眼光短浅的“时人”,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,有多少小松,由于“时人不识”,而被摧残、被砍杀啊!这些小松,和韩愈笔下“骈死于槽枥之间”的千里马,遭到的是同样悲惨的命运。
❤️哲理:人生不怕起点低,但一定要不断成长。

02

《上堂开示颂》

唐代·黄檗禅师

尘劳迥脱事非常,紧把绳头做一场。

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。

黄檗禅师,唐代有名的高僧,法名希运,因居黄檗山而称黄檗禅师。黄檗禅师在大乘佛教的基础上开创了临济宗,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、渗透力最强的宗派。其生平所作的诗大多都是佛门传法的偈子,因而流传面不广,唯有这首《上堂开示颂》传至世间人人皆知。

这是一首唐代佛教禅诗,诗的作者黄檗希运,身长七尺,相貌庄严,聪慧利根,乃一代禅宗巨匠!

禅诗在讲经说法,给徒弟们上课。证道是艰辛的,九九八十一难。

但是人生苦短,要勇敢点抓紧时间啊!

“尘劳”在佛教是烦恼的意思,能污染众生的本心,使人身心疲劳。

“迥脱”意为摆脱,从生老病死、求不得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五阴炽盛的痛苦摆脱出来。

从大烦恼里解脱是一件人生大事!对自己的内心,仿佛要用绳子紧紧拉着心的猿、意的马,不然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”,唯恐会干什么坏事!

❤️哲理:经受住那些煎熬的岁月,你会变得更加强大。

03 《雪梅》

宋代·卢钺

梅雪争春未肯降,骚人阁笔费评章。

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。

【赏析】

此诗阐述了梅、雪、诗三者的关系,三者缺一不可,雪、梅、诗为冬日极雅之事物,三者结合在一起,更是极致的精神视觉双享受。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,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;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,也会使人感到不雅。从这首诗中,可看出诗人赏雪、赏梅、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。

梅花与雪花,同为春的使者,争艳于无垠的天地间。它们各执一词,都认为自己独占了春色,彼此不肯退让。这番争论,难分胜负,让人不禁停笔沉思。梅花虽美,却需向雪花的晶莹剔透致歉;而雪花虽洁白无瑕,却输给了梅花的那一缕清香。

雪因梅,透露出春的信息,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,二者平分秋色,各美其美。

❤️哲理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,不要羡慕或轻视别人。

04

《竹石》

清代·郑燮

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
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
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。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,也是一首咏物诗。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,却又执著有力,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,长在危难中,而又自由自在、坚定乐观的性格。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,经受风吹雨打,但它就是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。一个“咬”字,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。最后一句中个“任”字,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、慷慨潇洒、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。总体描写了竹子、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。 这首诗借物喻人,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,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。全诗语言质朴,寓意深刻。 ❤️哲理:只有你自己强大了,外部的打击和考验才不会把你打倒。


05

《浪淘沙·其八》

唐代·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,莫言迁客似沙沉。

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。

赏析:

全诗的意思是,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恶流一样使人无法脱身,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。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,虽然辛苦,但只有淘尽了泥沙,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。诗人屡遭贬谪,坎坷备历,但斗志不衰,精神乐观,胸怀旷达,气概豪迈,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,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,而是光亮的黄金。诗句通过具体的形象,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,予人以哲理的启示。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,历尽辛苦之后,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。

❤️哲理:想要有一番成就,就要经历一番考验和坚持。


06

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

宋代·陆游

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。
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
【赏析】

“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。”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。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,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。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,其中“无遗力”三个字,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、孜孜不倦的程度,既生动又形象。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,趁着年少精力旺盛,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,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。孜孜不倦、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,固然很重要,但仅此还不够,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,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,不能纸上谈兵,要“亲身躬行”。一个既有书本知识,又有实践经验的人,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。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,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,还有待实践去检验。只有经过亲身实践,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。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,强调实践的重要性,凸显其真知灼见。“要躬行”包含两层意思:一是学习过程中要“躬行”,力求做到“口到、手到、心到”,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“躬行”,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,转为己用。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,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,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。

  这是一首教子诗,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,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、持之以恒的精神。一个既有书本知识,又有实践精神的人,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。

❤️哲理:听别人讲一万个道理,都不如亲自实践一次。


07

《登飞来峰》

宋代·王安石

飞来山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。

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

【解析】

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不畏奸佞的决心,勉励后人做任何时期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,应放眼长远和大局,更要有与一切阻力做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。

【背景故事】

宋仁宗皇祐二年(1050)夏,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,回江西临川故里时,途经杭州,写下此诗。

这时他初涉宦海。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,正值壮年,抱负不凡,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。当是时,王安石在友人的鼓励下,登上了飞来峰宝塔,在宝塔的顶层,他领略到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的意蕴,一气呵成此诗。表达了他宽阔的情怀,可看作他实行新法的前奏。

❤️哲理:你的眼界打开了,才会看得更远。


08

《金缕衣》

唐代·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,劝君惜取少年时。

花开堪折直须折,莫待无花空折枝。 ❤️哲理:人生很多机会稍纵即逝,在机会降临的时候不要犹豫。

·简析

这是一首乐府诗歌。关于作者,《全唐诗》谓无名氏作,《唐诗三百首》署名为杜秋娘,而《乐府诗集》则将其编于李錡名下。据说,中唐时期有位叫杜秋娘的歌姬,十五岁时已出落得楚楚动人,后被镇海节度使李锜买入府中。一次宴会上,杜秋娘以这支《金缕衣》曲,成功地引起了李锜的注意,最后成了李锜的侍妾。也有说,这首诗在中唐时非常流行,尤为李锜所喜爱。李锜便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,从此这支曲与杜秋娘便有了不解之缘。

单看这首诗,它的内容十分简单,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,只是以反复劝说的口吻,劝人珍惜好时光。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,使得它在人们心中缭绕,以至经久不衰呢?

先看前两句,每句都是以“劝君”开始,这样反复吟唱本身就具流丽之美。此外,两句中都使用了“惜”字,前句说“莫惜”,次句说“须惜”,语气虽然相反,但诗意却是一脉相承的。“金缕衣”是华丽贵重之物,代表着富贵奢华的享乐生活。人若耽于此,必定缺乏斗志,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,“老大徒伤悲”。因此,作者劝君“金缕衣”不足“惜”,真正应该珍惜的是“少年时”。青春年少,是汲取知识最好的时光,也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珍贵的年华,一旦错过就难重来,正如陶渊明所叹的那样“盛年不再来,一日难再晨。及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”。

后两句从思想内容上来看,与前两句无太大差别,依旧是劝人莫负好时光。上句说“直须”,下句说“莫待”,一肯定,一否定,语气强烈,态度坚决,很好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。这里用还了“比”的手法,以“花开”喻少年时光,以“折花”喻抓住好时光,以“无花”喻青春逝去,比喻既形象生动又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。同时,两个“花”字、两个“折”字,前后相互映照,又构成了回文式的复沓之美,读来韵味醇厚,让人禁不住反复吟唱。

相关文章